抗美援朝战场的败类,广东的江洋大盗,流窜甘青间,却在兰州落网_王有才_周世崑_汇票
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2:06    点击次数:143

败类江洋大盗王有才的覆灭之路

1957年9月,抗美援朝战场的“败类”——来自广东的江洋大盗王有才,在青海邮电局窃取了巨额汇票,携带赃款四处作案,震惊了全国。然而,正当他以为自己已逃脱一切追踪时,却栽在了兰州西固,最终落网,这一切的背后,居然是一个年轻警察的果敢与机智。

王有才的过去:从战场败类到盗窃犯

王有才,三十岁左右,身材瘦小,外形与人们常见的江洋大盗相差甚远,他不像那些身强体壮、飞檐走壁的匪徒,反而是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瘦弱小个子。但正是这个不起眼的瘦小男人,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胆略,走上了犯罪之路。王有才曾是志愿军的一名战士,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。但在战场上,他却因违纪行为屡次犯错,最终被送回广东老家。回到家乡后,他依然无法安分,很快就再度犯罪,最后被判入狱,送往青海省南川的一个工厂服刑。

青海的“业务员”:如何操控工厂领导

尽管被判刑,王有才依然不甘心束手就擒,凭借着能言善辩的口才,他在服刑期间竟然与工厂领导建立了联系。这个工厂位于青海,王有才利用自己来自广东的背景和口才,不仅取得了工厂领导的信任,还成功争取到了一份为工厂“跑业务”的差事。1959年,王有才的情况开始发生变化,他不再是在普通监狱服刑,而是在工厂服劳役,仍然能自由外出。凭借着自己与外界的“关系”,他为工厂争取到了一些资源,工厂领导开始信任他,让他负责采购一些紧缺的物资。

展开剩余76%

郁闷的邮电局长与大额汇票的失窃

1957年9月的一天,王有才的犯罪计划正式开始。这一天,青海省邮电局的工作人员们忙碌着,而王有才假冒中央邮电部的干部,怀着极大的胆量走进了邮电局。凭借着伪造的介绍信,他顺利地获得了见局长的机会。局长简单核实了一下介绍信上的印章后,并未多加怀疑,便安排人员接待。王有才趁机进入局长办公室,他注意到桌上摆放着几沓重要的邮政汇票,毫不犹豫地顺手牵走了一沓,然后悄然离开。当局长返回办公室时,才发现自己所接待的“中央干部”已经不见踪影,桌上的汇票也消失了。

局长迅速意识到自己被骗了,于是开始调查这位“干部”的身份。最终,他发现那张介绍信居然是伪造的,而王有才也早已凭借着这份假信,轻松盗走了邮政汇票。这些汇票,王有才只需要填写上金额和盖上邮局的印章,便可随意兑现,而这一切的交易,都有着时间差的保护。由于当时的邮政系统并不像今天这样迅速查验信息,他的行为一度无法被立刻察觉。

警方通缉:甘青地区成为重灾区

王有才携带着被盗的汇票,迅速在青海、甘肃两省之间展开犯罪活动。这一行为引起了青海省邮电局的高度关注,立即报告给青海省公安厅,并向中央邮电部和公安部进行上报。公安部接到报案后,立即发出了通缉令,要求两省公安部门全力合作,封锁交通要道,严密追捕王有才。于是,甘青之间的铁路、公路各个站点都成为了警方的监控重点,兰州西固车站也被列为重要目标。

年轻警察周世崑的英勇破案

在兰州西固,年仅24岁的派出所所长周世崑,肩负起了追捕王有才的重任。当时,兰州正处于大规模的工业建设热潮中,外来人口众多,资金流动频繁,而王有才正是看准了这一点,准备在西固这一人口稠密的地区作案。公安部门将西固车站及其周边地区列为重点监控区域,周世崑也积极展开排查。

不久后,来自河口派出所的报告显示,王有才曾在当地的邮局用汇票提取了60元人民币,警方根据汇票上的编号和印章,判断此人极可能是通缉中的大盗。于是,周世崑带领民警展开了更为细致的搜查。经过几个小时的排查,直到晚上六点钟,周世崑在西固火车站找到了疑犯。

机智擒拿:草帽下的藏匿

周世崑进入火车站后,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可疑人物——一个身材瘦小、戴着草帽的中年男子,这个特征与通报中描述的王有才非常吻合。为了不打草惊蛇,周世崑决定采取一种巧妙的办法来确认身份。他轻轻地靠近那名男子,突然间转身,用力坐在了对方的草帽上,王有才立刻愤怒地大声喊叫:“你干什么?干什么?”这时,站在门口的民警迅速靠近,并立刻将他控制住:“走!”王有才被抓捕归案。

在派出所,周世崑细心观察到,王有才竟然穿着厚重的棉衣,这与当时的天气不符。经过进一步检查,民警迅速解开了他的腰带,发现里面藏着大量的作案工具,包括未使用的汇票、印章、数码章以及伪造文件的工具。经确认,王有才正是那个横行甘青两省的江洋大盗。

总结

王有才的落网,标志着一个长期游走于甘青两省之间的江洋大盗的覆灭。通过公安部门的紧密合作和年轻警察周世崑的聪明才智,王有才最终被抓捕归案,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安宁。这一案件也提醒人们,即便是最机警、最隐蔽的犯罪分子,也难逃法网。

发布于:天津市